賈魯河的來歷
河南境內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發源于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鄭州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城區,過尉氏后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后流入淮河。
賈魯河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全長255.8公里,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鄭州、開封、周口都通過這條河運貨受益。過去,黃河從開封上下游決口,黃河水流入賈魯河,使賈魯河河水由清變黃,因此,又稱賈魯河為小黃河。
千年古河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據考證,賈魯河的前身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史料記載,鴻溝乃戰國時期由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開通,故道從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后又經過20多年的開發,至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并以此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網絡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因此,鴻溝一帶在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此對峙,后來,楚與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今天的賈魯河,距今已有近2300多年的歷史。
治理史話
西漢時,鴻溝又被稱作狼湯渠,亦作蒗蕩渠,魏晉以后稱蔡河,仍為南北水運要道,至唐末河道逐漸淤塞。后周太祖顯德年間,由于東京開封府依賴蔡河運輸物資,因河道淺窄,河水流量不大,運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導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又從今新鄭南部引溱、洧之水鑿渠流入開封城中的蔡河,這一段河道史稱閔河,后又從許昌引水入閔,以廣水渠。自此之后,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運通暢,出現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的繁華場景。以上這些河名都是賈魯河的前身。
北宋仁宗年間,已連為一體的閔河、蔡河被通稱為惠民河。說到這個名字的來歷,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傳說,有一年天降大雨,河水泛濫,開封城中的街道和許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無家可歸。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通過實地調查,了解了阻滯水流的原因。原來,由于蔡河兩岸商業繁盛、風景秀麗,許多達官貴人將這里視為風水寶地,于是他們私占河道、私筑堤壩,并在河道上修筑水上花園、亭臺樓榭,用于享樂。當時,這些“違章建筑”嚴重阻塞了河道,影響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私筑堤壩和水上建筑,疏通了河道,還河于民。包拯不畏權貴、為民造福,老百姓為感謝他的恩德,把蔡河改稱為惠民河。
北宋時期,開封一帶人口眾多、商業密布,為解決城中百姓的糧食和生活用水問題,官府先后開鑿、疏浚了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和廣濟渠。當時,惠民河是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運河,它主要運輸江淮地區所提供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其航道入淮后向南直達長江下游地區。得漕運之利,惠民河兩岸的村鎮逐漸繁榮起來,這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知朱仙鎮和周口鎮。此二鎮因瀕臨運河,又與當時的大都市開封毗鄰,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來,甚是繁榮。然而到了金元時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對京航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后來黃河屢次向東南決口,惠民河也隨著洪水的泛濫而淤廢。
難忘賈魯
元至正年間,已經淤廢的惠民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而這要感謝歷史名人——賈魯。
賈魯,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時便聰慧好學、志向遠大,長大后博學多才、謀略過人。他曾擔任過儒學教授、潞城縣尹、戶部主事,還參加過《宋史》的編修,后又擔任過監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監等職,其間多次主持治理黃河水患。據說,賈魯為了找到黃河水患發生的原因所在,曾沿著黃河水道不辭勞苦往返數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勢。憑借著實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經驗,他探索出了一套“治黃方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黃河在山東曹縣白茅堤決口改道,淹沒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十多個州縣。此后幾年間,黃河又多次決口,兩岸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4月,55歲的賈魯受命于危難,出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征發河南、山東15萬名民工和兩萬名士兵,開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疏浚和堵塞并舉的方法,即在疏通黃河故道、支流河道,開鑿新河道的同時,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壩,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將27艘大船捆綁在一起,再裝滿石頭,固定于黃河決口處,之后在船體上鑿洞使之沉沒,最終堵住決口,將水重新逼入故道。當年11月,治河工程完畢,黃河多年的水患被平息。這就是我國治黃史上著名的“賈魯治河”,賈魯的名字也因此被載入史冊。
恩澤后代
賈魯在堵住黃河決口的同時,疏通了故道、開鑿了新河道,這其中就包括他從密縣鑿渠引水,水流經鄭州城區,過中牟,折向南而至開封,而后入古運河,直達周家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周家口和朱仙鎮就是借助這條漕運迅速繁榮發展起來的。為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專家、治黃專家,豫人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
明弘治年間,黃河再次決口,賈魯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黃河的同時,也對賈魯河進行了疏浚,并對河道兩岸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至此,賈魯河迎來了自北宋以來的第二個漕運黃金季。據說,當時賈魯河沿岸的朱仙鎮和周家口碼頭日泊船二百艘以上。
賈魯河的這種繁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末民初,此后黃河不斷泛濫,賈魯河又逐漸淤塞,新中國成立后已無法通航。今天,雖然賈魯河已無法承擔繁重的運輸任務,但它仍發揮著養殖、灌溉、旅游等多重效應,為當地人經濟發展做了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