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id="nuoyh"><small id="nuoyh"><thead id="nuoyh"></thead></small></b>
  1. <progress id="nuoyh"><p id="nuoyh"></p></progress>
    當前位置:首頁-->魅力尉氏-->尉氏方志-->歷史文化
    著名歷史學家考證蔡邕故里 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責任編輯:王廣成 馬現鋒  來源:   時間:2019-03-12 09:52:28  

      近日,河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93歲高齡的朱紹侯先生撰文——《蔡邕故里探源》,發表在2019年《中原文化研究》第一期。朱紹侯先生立場公允,態度嚴謹,深入分析蔡邕故里之爭問題的緣起,結合古代文獻關于蔡邕故里的記載,考證之后認為“蔡邕故里尉氏說,古已有之,并不是今人捏造出來的”。蔡邕故里尉氏說證據比較充分。同時,朱先生希望杞縣地方史志研究者能找出更有說服力的古代文獻和古跡,證明蔡邕故里在杞縣,“那時我當改變認識”。

     


    朱紹侯先生主要從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是中國歷史界的權威學者。他的這篇論文發表后,在開封市文史界、社會和網絡上引發熱議。原開封市史志辦主任曹景憲認為,朱紹侯先生為蔡邕故里研究樹立了榜樣,更指明了正確方向。

     

    尉氏縣史志辦主任李建強認為,朱紹侯先生歷史研究堅持科學態度、科學思維、科學方法,是史志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尉氏縣資深文博研究員王小秋認為,朱紹侯先生學養深厚,德高望重。朱先生關于蔡邕故里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朱先生強調“真理越辯越明,正確的就堅持,錯誤的就改正,這才是學者應有的態度”,他治學態度一絲不茍,嚴肅認真。

     

    據悉,2017年,朱紹侯先生為尉氏題寫“蔡邕故里”四字,2018年5月,已刻石樹立于蔡邕故里文化園內。

                                                     



    附:河南大學教授朱紹侯《蔡邕故里探源》


    (該文發表于《中原文化研究》2019第1期)


    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蔡邕故里探源》

    ——朱紹侯

    摘 要:《后漢書·蔡邕傳》說蔡邕“陳留人也”,并不錯。但后人作注卻出現了分歧。一說是杞縣人;一說是尉氏縣人。我認為之所以出現如此分歧,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陳留郡有兩個圉城。一個在杞縣的東北圉鎮,一個在尉氏縣的西南圉鄉,后來有一個圉城獨立為縣,后又并入杞縣。我的判斷:并入杞縣的就是原在杞縣的圉城,而原在尉氏縣的圉城,因為多次改名,而被人忽略了。為了保持論證的公正性,我還引用了一些“有利于杞縣說”和“有利于尉氏說”的兩類古文獻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資料。從古文獻和調查資料來看,兩縣說雖各有據,則尉氏說占有優勢。但我也認為杞縣說并非空穴來風,故我建議主張杞縣說者,應繼續查閱文獻,尋找資料,使辯論繼續下去。因為真理越辯越明,正確的就堅持,錯誤的就改正,這才是學者應有的態度。


    朱紹侯先生▼

       朱紹侯先生簡介:

    朱紹侯,男,中共黨員。19261121日生,遼寧新民人。

    1948年,考入東北大學教育系。

    1949年,轉入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

    1954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研究部。

    歷史學家,歷任河南大學歷史系主任、河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研究工作。《軍功爵制研究》、《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魏晉南北朝土地與階級關系》等五種專著和兩本論文集。主編有《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中國古代宰相傳略》等8部教材和史學著作,講授有《秦漢軍功爵制研究》等課程。



    關鍵詞:蔡邕故里;杞縣說;尉氏說

    中圖分類號:K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669(2019)01-0005-05

    收稿日期:2018-12-06

    作者簡介:朱紹侯,男,河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河南開封 475001),主要從事中國秦漢史研究。

    一、問題的緣起

    蔡邕是東漢末年著名的經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政治家。他一生才華出眾,而經歷坎坷,最后死于無政治遠見、思想狹隘的司徒王允之手。像這樣一代學術名流,不但多災多難,死后連他的故里也確定不下來,頗讓學術界有識之士為之嘆息。好在爭議并不太大,只有杞縣和尉氏縣之爭,而且這兩個縣又是鄰縣。在東漢都屬于陳留郡,現在又都屬于開封市。本來在共同深入研究之后,經過友好協商是容易解決的。但現在實際情況是,兩縣各不相讓,爭論起來大有劍拔弩張之勢,甚至兩縣對學術界不同意之人,也頗有煩言。如尉氏有位學者,寫了一篇文章名為《郭沫若輕率一言,蔡文姬魂寄杞縣》。好像是說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就因為郭老的輕率一言,就把蔡氏故里改在杞縣了。據我所知,郭老是讀過司馬彪《后漢書·郡國志》的。其正文中就有蔡邕是“陳留圉人”的記載。注釋家多數都注為“圉縣在今杞縣”。王先謙《后漢書集解·蔡邕傳》對蔡邕故里就有兩個注解,一說在杞縣,一說在尉氏縣。杞縣說早已有之,并非郭老輕率一言所首創。關 于 杞 縣 對 尉 氏 說 的 煩 言 ,我 最 近 才 聽說。有位先生對我說,在某一次的蔡邕故里討論會上,有一位主張杞縣說的發言人,對我大加攻擊,認為蔡邕故里尉氏說是我鼓吹起來的。


    這就更離譜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敢于獨創一種新說。我在尉氏縣召開的一次“蔡邕、蔡文姬學術研究會”上,公開表示,我原來也主張蔡邕故里杞縣說,后來文獻看多了,才知在古文獻中,早就有蔡氏故里在尉氏一說,而且此說的文獻較早,數量較多,所以我才從尉氏說。進行學術研究的人,根據新發現的文獻,改變舊觀點乃是常見的事,但我并沒有說過杞縣說是空穴來風,是無據之談。因為在古文獻中也能找到杞縣的記載,所以筆者主張杞縣說,尉氏說還可以繼續討論下去,因為真理越辯越明。就是從發展旅游業的角度講,討論下去也是有益無害。

    人所共知,諸葛亮躬耕地就有兩地之爭。一說在襄陽;一說在南陽。爭論的結果,也使旅游者感到興趣。去過襄陽的游客,也想到南陽去看看;去過南陽的游客,也想到襄陽去看看。這樣就使兩地的旅游業都發展起來了,游客有增無減。

    筆者認為,作為學術研究還是要求實,追求真理的,靠游客的判斷,靠對現代人一知半解的批評,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要判斷蔡邕故里杞縣說與尉氏說誰對誰錯,必須探本求源,找出兩說的源頭。由于蔡邕死于東漢末年的亂世,又是因“罪”而死,所以杞縣和尉氏的蔡邕墓及其他遺跡多是后人所建,而不可靠。因此,研究蔡邕故里,必須主要從古代文獻(含碑刻、墓志)去探源。

    二、古代文獻中對蔡邕故里的記載

    說起記載蔡邕故里所在地最權威的文獻,當屬蔡邕親自寫的《瑯玡王傅蔡朗碑》。據該碑記載,蔡氏始祖乃是周文王之后,初封于蔡(河南上蔡縣),其后以國為姓?!捌谄剑ㄍ酰┫澹ㄍ酰?,周祚微缺,平王東遷于洛陽,(蔡)昭侯則遷于州來(安徽鳳臺縣,又稱下蔡縣),公族分遷,氏家于圉”[1880。以上引文說明,蔡國自東周平王國勢衰微,蔡昭侯自新蔡遷下蔡,此后公族分遷,蔡邕這一支家族,就定居于圉。

    第二部權威著作就是南朝劉宋范曄的《后漢書·蔡邕傳》。該傳說:“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2874這兩篇文獻都說蔡邕是“圉人”,這并沒有錯,但如再追問,這個“圉”,在現在的哪個縣?分歧就出現了,有的說在杞縣,有的說在尉氏縣。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地解決這一問題。據筆者推斷,圉地之所以出現兩縣說,主要是因為自古以來在河南杞縣和尉氏縣之間曾有兩個圉城,現引《括地志》中三條資料以明之。

    (一)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云:“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后于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span>

    (二)故周城即外黃之地,在雍丘之江。

    (三)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縣界本屬外黃。……《正義》引作“圉城在雍丘縣西南”[3181-182。據上引三條資料可知,在古代外黃縣、雍丘都屬于古杞國。但對古代“圉”的南北二城,一說在周城(實指古圉城),在雍丘縣東,另一周城,則說在“雍丘縣西南”。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的學者和杞縣、尉氏的鄉親們,都知道杞縣有個圉鎮,尉氏有個圉鄉。鎮、鄉屬于同級機構,各有一個小城,是完全可能的。如果用地理位置來比附,雍丘東的圉城應在杞縣,雍丘西南的圉城應在尉氏。筆者這一推論性的說法,只是說明南北二城的位置,仍未解決蔡邕故里所在地的問題,這就迫使我們必須查閱更多的古文獻,來解決蔡邕故里這一難題。

    先說有利于杞縣的古文獻記載。

    (一)對于杞縣說最有利的古文獻,莫過于《括地志》。因為在該書“雍丘縣”標目下,第一句話就說:“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庇呵鹂h又有圉城,當然可以作為杞縣有利的一大根據。而《括地志》的第一作者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封為魏王,其成書年代又較早,當然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但因其有力的三條資料前已引過,故不再贅說了。

    (二)第二條權威資料,是《后漢書·曹褒傳》。該傳在曹褒“再遷圉令”下,唐李賢注曰:

    “圉縣屬陳留,故城在今汴州雍丘南也?!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4527又王先謙在《后漢書集解·曹褒傳》之“再遷圉令”下注曰:“圉縣在開封府杞縣南?!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5]423其實雍丘縣就在古杞國。

    (三)《太平寰宇記·開封縣》條目下記載說:“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有蔡邕墓?!雹?/span>

    (四)大明《一統志·開封府陵墓》條目下記載說:“蔡邕墓在府東北四十五里?!雹?/span>

    (五)1931 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在杞縣條目下記載說:“周初杞國,武王封禹后東樓公于此。春秋宋雍丘邑,秦置雍丘縣,五代晉改曰杞縣,五代漢仍曰雍丘,金復為杞縣,明清皆屬河南開封府?!雹?該辭典把杞國、雍丘、杞縣的演變過程說得十分清楚,雖然未提蔡邕墓在杞縣,而說雍縣古杞國,據此而說蔡邕墓在杞蔡邕故里探源縣,也不能說是胡編亂造。據此而言從唐代至民國,都有人主張蔡邕故里在杞縣說。

    再說有利于尉氏說的古文獻記載。

    (一)唐大中十四年(860 年)《唐故弘農楊君墓志銘》:“西鄰鄭國,循子產余風,東接洧城,即蔡(邕)阮(籍)舊跡?!雹郯翠⒊羌翠⒋?,今屬尉氏縣,“蔡阮舊跡”,即蔡邕、阮籍的遺跡。當然也包含蔡邕、阮籍在尉氏縣的故居、故里。

    (二)明正德六年(1511 年)《重修三官廟碑記》:“開封屬邑尉氏,則蔡邕之故里也?!雹?/span>

    《重修三官廟碑》


    (三)《三國志·王粲傳》附《阮瑀傳》:“瑀少受學于蔡邕?!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6288又《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保?/span>7344以上兩條資料合起來研究,阮瑀、阮籍是父子關系,都是尉氏人。蔡邕與阮瑀是師生關系,也可以由此斷定蔡邕也是尉氏人。因為在中國儒家有一個說法:“有來學,無往教?!币馑际钦f,學生要到老師家去學,老師不能到學生家去教。蔡邕教過很多學生,住地不一,如果讓蔡邕到學生家去教,他怎么會跑得過來?所以蔡邕的學生,如路粹、阮瑀家都在尉氏。另外,明清各種版本的《尉氏縣志》都記有三賢祠,所謂“三賢”,即指尉繚、蔡邕、阮籍。蔡邕如果不是尉氏人,他怎能進入尉氏縣的三賢祠。筆者手里就有一本《嘉靖尉氏縣志》,在該縣志中就記有蔡邕的家事、景點和其他事跡。如其六世祖蔡勛、叔父蔡質及蔡朗、蔡攜、蔡稜、蔡文姬等事,還記有蔡邕宅、蔡氏祖墓等。其中最有說服力的是王昈《尉氏八景·蔡邕故里》詩:“才華孝義冠當時,砌畔曾生連理枝,三日三臺何烜赫,一成一敗更參差。辨琴為遁江南跡,捐館徒興北海思,我亦從來慕英俊,不知故里在蓬池?!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880從詩文來看,王昈對蔡邕一生是很了解的,也可以說是有研究的,但就是對其故里圉在哪個縣,游覽了尉氏八景,才知蔡邕故里在蓬池。按蓬池乃是尉氏八景之一,此處暗指尉氏。以上所引資料均在《嘉靖尉氏縣志》之中,恕不一一注明。

    阮瑀


    (四)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明處士朱公墓志銘》:“公諱克順,字成之……始祖面先為直隸潁上人。祖武初徙尉氏之蔡相鄉,乃蔡公之故里也?!雹莅床滔噜l因蔡邕故里而得名,即蔡莊鎮之別稱。

    (五)清嘉慶二年(1797 年)《朱載墓志》:“先曾祖考邑庠生員,姓朱氏,原籍山西洪洞縣。明祖太公遷居尉氏蔡家莊,六世祖、九世祖移居蔡中郎墓側?!雹?/span>

    (六)欽定《大清一統志》一百五十卷“蔡邕宅”條目下記載:“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938文字雖不多,但它有極高的權威性。因為它是大清皇帝由康熙至道光欽定的叢書之一,收在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是清代頂尖學者紀昀(字曉嵐)主持編纂的,參編者也都是當代的一流學者,故對四庫全書無人敢于輕視。

    (七)《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在“蔡家莊”條目下記載說:“蔡家莊,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漢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10]方輿匯編·職方典(八)《河南通志·古跡上》“蔡邕宅”條記載曰:“開封縣南三十五里名蔡家莊,邕先世之墓皆在此?!雹叽藯l所記與古今圖書集成基本一致。

    (九)明《萬歷開封府志·古跡卷》“蔡家莊”條目曰:“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漢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雹?/span>

    (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開封府志》(整理本),“蔡家莊”條目曰:“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漢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11293以上十條資料所記蔡邕故里基本一致,說明蔡邕故里尉氏說,古已有之,并不是今人捏造出來的。

    三、小結與評議

    筆者認為對蔡邕故里至今爭議不休,關鍵在于對“圉”字含義認識不清。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圉,囹圉,所以拘罪人?!庇矛F代話來說,圉,就是監獄?!耙辉唬亨?,垂也?!庇矛F代話來說,就是國家的邊陲?!耙辉唬亨鋈?,掌馬者?!?/span>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養馬人,引申也可作養馬之地[12]十篇下,496。但《說文》并未提到圉與縣的關系。

    王先謙《后漢書集解·郡國志》在“陳留郡尉氏縣”的條目下,對圉字的來龍去脈有一個較為詳細的說明,現引證如下:

    《陳留志》有陵樹鄉,北有澤,澤有天子苑囿,有秦樂廄,漢諸帝以馴養猛獸?!都狻?/span>2019 年第 期惠櫟曰:“圈稱云:尉氏鄭國之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注:陵樹鄉故平陵縣也。馬與龍曰:尉氏侯劉蒜見《天文志》。建安中封荀攸陵樹亭侯,見《水經·梁水注》。又縣人張升見本傳。先謙曰:“前漢縣,三國魏周謝曰有鐘城,鐘繇故居,見《元和志》?!稌x志》因《一統志》。故城今尉氏縣治?!保?/span>131227以 上 引 文 說 明 ,         苑囿。戰國時,是鄭國東方的邊鄙,是封給鄭大夫的采邑,秦為樂廄,漢時為馴獸場,后封給劉蒜為侯國,漢末曹操又把尉氏封荀攸,后又封給鐘繇為鐘城。這里雖未提蔡邕故里,但從陵樹鄉、鐘城,可以推斷出尉氏縣就是蔡邕故里。

    蔡邕故里文化園文姬歸漢門



    清顏希源《百美新詠圖傳》


    《淳化閣帖》收錄的蔡文姬書法


    《后漢書·郡國志》在陳留郡下也有“杞縣”條目。謂曰“雍丘本杞國”,本可以作蔡邕故里之一證。但注引《陳留志》所記內容卻與蔡邕無關。其注曰:“城內有神井,能興霧雹?!卑庚R民《北征記》曰:“有呂祿臺,高七丈,有酈生祠?!辈苤病队砀哔潯分^曰:“有禹祠,植移于其城?!背潜久匠??!都狻废戎t曰:“官本注無‘齊民’二字,是前漢縣,三國魏因吳云:曹植封此,后徙封東阿?!稌x志》因《一統志》,故城今杞縣治?!雹?/span>

    以上引文列舉了很多古代遺跡,唯獨沒記蔡邕故里,這就令人對杞縣說產生疑問。按五代晉時才把雍丘縣治所設在杞縣。五代漢國又復改為雍丘,金國占領河南,又把雍丘改為杞縣。圉縣為漢時所設,治所在今杞縣圉鎮。晉廢,北魏改為圉城縣。五代晉國把雍丘改為杞縣時,圉城隨之并入杞縣,而并入杞縣的圉城,可能就是杞縣的北圉城。在尉氏的南圉城,因多次改名,反而被忽視了,故有些字典、辭典都把圉收在杞縣內,而南圉城反而不知去向。但至清朝時,形勢大變。在尉氏的西南圉城已顯露出來。故蔡邕故里在尉氏說,也多為學術界所承認。明清諸多地方志皆稱蔡邕故里在尉氏縣西南三十五里蔡家莊(古圉鄉所在地)。奇怪的是,關于明清地方志中的尉氏說,杞縣的相關研究者與學術界竟無反應。如果說《大清一統志》《古今圖書集成》為皇帝欽定,基層人民看不到,說不上話,不去爭議,情有可原。而對《成化河南總志》《萬歷開封府志》《河南通志》等省、府的官修志書為什么也不爭議?據說地方官修志書時都征求過各縣的意見,而各縣也都有人參加,為什么不爭,而讓尉氏縣占了上風。當然,當時不爭,現在爭也可以,但必須有理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于 1978 年進行了全國地名第一次普查工作,各省、市、縣都有著名的地理學者、歷史學者參加。在實地普查任務完成后,編寫出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每省、自治區各出一冊?!逗幽暇怼酚伞逗幽鲜 肪庉嬑瘑T會委托河南大學地理系主任尚世英為主編,率領專家組編寫。該書在《編輯例言》第一條中就說:“本詞典為中國地名委員會、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領導編纂的我國第一部大型地名詞典,它以 1978 年開始進行的我國第一次地名普查為基礎,并吸引了有關學科的研究成就,由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地名工作者共同編纂而成?!保?/span>14

    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崔蔚峰繪制的河南省尉氏縣圖

    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崔蔚峰繪制的河南省尉氏縣圖局部顯示蔡邕故里


    說  明

    編纂此詞典的各方面人員,是多么慎重和努力。在該詞典的《杞縣·圉鎮》的條目下說:“杞縣圉鎮鄉……古跡有圉城遺址?!辈]有與蔡邕故里有關的事。在該詞典的《尉氏·蔡莊》的條目下說:“尉氏縣蔡莊鄉……有漢蔡邕府邸遺址?!保?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1473,80文字雖簡單,但很明確。不過,筆者也不敢完全肯定它正確無誤。希望杞縣地方史志研究者能找出更有說服力的古代文獻和古跡,證明蔡邕故里確在杞縣,那時我當改變認識。筆者寫此文的目的,在于拋磚引玉,使蔡邕故里問題研究,得以深入發展下去。(說明:在本文脫稿一個多月之后,才收到高洪憲先生的大作《蔡邕故里問題——與朱紹侯先生共商確》,讀過之后,我很高興,現在仍有人研究蔡邕故里杞縣說,這是好事。但因此文已完成,就不想再寫文章作專門答辯了,請諒解。)

    注釋

    ①《太平寰宇記》的作者為宋人樂史,時間在前。大明《一統志》為官修志書,時間在后,但從內容看,明《一統志》顯然是抄至《太平寰宇記》。②臧勵龢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52 年版。③1987 年出土于尉氏縣崗李鄉韓佐村。④1989 年出土尉氏縣蔡莊鎮。⑤1986 年出土于尉氏蔡莊鎮。⑥出土于尉氏蔡莊鎮朱村。⑦《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跡上》,十一頁。⑧《萬歷開封府志》卷十六《古跡》,四頁。⑨以引文錄自《后漢書集解》卷二十一《郡國志》陳留雍丘條注文。

    《熹平石經》殘碑

    《汝帖》收錄的蔡邕書法

    河南省蔡氏宗親會代表拜謁蔡邕墓

    蔡邕故里探源

    參考文獻

    [1]瑯玡王傅蔡朗碑[M//全后漢文:卷七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范曄.蔡邕傳[M//后漢書(縮印百衲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3]李泰等.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范曄.曹褒傳[M//后漢書(縮印百衲本):卷三十五.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5]王先謙.曹褒傳[M//后漢書集解:卷三十五,中華書局,1984.

    [6]陳壽.王粲傳附阮瑀傳[M//三國志(縮印百衲本):卷二十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7]房玄齡等.阮籍傳[M//晉書(縮印百衲本):卷四十九.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8]嘉靖尉氏縣志:卷五(影?。?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9]大清一統志[M//欽定四庫全書:四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陳夢雷等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三百七十一卷[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11]康熙三十四年開封府志·古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2]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王先謙.郡國志[M//后漢書集解(影?。壕矶?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河南?。?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Calibri;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ai Yong’s Hometown

    Zhu Shaohou

    Abstract:There is no mistake in the statement that Cai Yongs hometown isChen Liu” in The Book of theLater Han Dynasty. However, there are divergences in the annotations made by later generations. One is from QixianCounty; the other is from Weishi County. I think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vergence is that there were twoYucheng in Chenliu County at that time. One is in the northeast of Qixian County, the other is in the southwest ofWeishi County. Later, a Yucheng became an independent county, and then merged into Qixian County. My judgment:The former Yucheng of Qixian County was merged into Qixian County, while the former Yuicheng of Weishi County wasneglected because of many renam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fairness of the demonstration, I also quoted two kinds ofancient documents, which arein favor of Qixianandin favor of Weishi, and the data of the first national censusof geographical nam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Judging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investigation data,although the two counties have their own basis, the Weishi theory has the advantage. But I also think that Qixianstheory is not a hollow one, so I suggest that Qixians supporters should continue to consult the literature and searchfor information so as to continue the debate. Because the more eloquent the truth is, the more correct it is, the morecorrect it is. This is the attitude that scholars should have.Key wordsCai Yongs hometown;the view on Cai Yongs hometown in Qixian County;the view on Cai Yongshometown in Weishi County

    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打印此文】 【關閉窗口】
    亚洲第一av婷婷五月天_国产女与黑人在线精品电影_黄色在线观看国产_成年女人网站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自偷自拍